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李克承博士故居的保留-竹掃把運動&故居內的櫻花樹



望著靜靜佇立在新竹市大遠百後方的李克承博士故居,很難想像九年前曾面臨到要被標售的命運,說到這幢日式老屋,建於昭和年間,是新竹第一位醫學博士的家,在博士過世及家人陸續搬離後,曾經一度變成藝文人士聚集的西門會館,2006年,當時在聽聞這棟具有歷史意義的屋子,要被標售出去,新竹一群關心文化發展的民間人士發起了竹掃把運動,一同挽起袖子與褲管,拿起掃帚,以具體行動表達對文化保留的關心。
                                                                                                                                                                                                                          
  (上圖為竹掃把人士於李克承博士故居前攝影) 
西門會館的保留為民間團體實際成功保護文化資產的實例。當時的竹掃把成員有房地產老闆、大學教授、園區工程師和前文化局官員等,這群人因為同樣關注新竹在地議題而結合在一起,成為由下而上的一種社會力。9年前,因為竹掃把聯盟的努力,李克承博士故居才得以被保留下來成為市定古蹟;9年後的現在,希望我們能延續初衷,讓這棟屋子以古樸的姿態繼續訴說著自己的老故事。

       (上圖為故居內的櫻花樹)





早年故居內有幾株老櫻花樹,隨著歲月凋零,一株已經枯死,2006/3/12植樹節當天,由竹掃把成員及當時新竹市長重新種了兩株,這見證歷史時刻的櫻花,無疑就是一顆文化的種籽,以重生及復甦的概念,默默的守候這幢70幾年的老屋子,下次不妨於午後三刻,蒞臨故居,靜靜品一盞茶,享受這靜謐的時分。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李克承&辛志平故居第二季活動EDM

李克承&辛志平故居第二季活動開跑 
「百年醞釀歷與美」- 春到人間萬物鮮

準備好行事曆,騰上展覽/講座/工作坊活動時間,各個精彩錯過可惜
ps.部份活動需收費,以fb公告為準或來電洽詢!

*EDM點此下載*






2015年3月28日 星期六

李克承博士故居-招待會所特質的日式建築

(李克承空間配置圖)
李克承博士故居創建於1943年,已是日治末期,為適應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其建築的材料及構造已經歷相當成熟的在地化革新,如基座抬高、增加通風口、以障子(推拉門)代替固定牆面、在窗下另設通氣窗等,都是為適應台灣本土氣候所做的改良。


  
(雙廊下)
李博士故居的建築略呈L型,為台灣常見的典型日本住宅形式,而建築內的空間分布卻大為不同。一般住宅空間會有大量的押入(儲藏櫃),約占建築總面積的9%,而故居內的押入空間只佔5%;另一特殊點在於故居的雙向廊下(走道)佔總體面積的34%,台灣因炎熱氣候而在建築設置較多的廊下空間,而一般住宅會考量實際空間機能及需求,並不會大量設置廊下這樣的公共空間,大多設置佔比10%上下;最後是住宿的居間(寢),故居的居間佔比為25%,與一般住宅的35%有所差異。綜合以上三點,可以推測故居應是具有會所性質的聚會空間  

(李克承故居與總督官邸乙種宿舍比較表)

資料來源:新竹市李克承博士故居調查研究暨再利用規劃

2015年3月20日 星期五

故居開幕花絮

歷經了將近一年的醞釀,終於在今年一月份正式和大家見面,舊是經典以百年醞釀歷與美破題,在新竹兩處故居內傳承歷史,以在地關注與國際視野,演繹不同面貌的生命之美。經由導覽、講座及展演開展出兩館醫學及教育傳承的意涵;以及在享受茶飲及甜點的氛圍中,感受我們想傳達的「民藝」精神 - 美好的事物能普遍的被認識、使用、喜愛,進而代代相傳。

營運之初,榮幸能與李博士家人、辛校長學生、兩處故居活化推手及市府代表相聚。舊是經典很興奮成為兩故居繼往開來的接續者,更欣慰將近一年的籌備後,仍然不違我們承先啟後的初衷。未來我們將以戰戰競競的態度來經營故居,繼續在這個老空間傳達美麗的故事。                                                                                     

  (李克承博士女兒李麗芳女士及家人與後排右三竹掃把運動人士洪惠冠女士及後排右二張福春老師)

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

辛志平校長番外篇-三輪車與木棉道


公家配發了一台三輪車,早期每天有車夫到宿舍載辛校長夫婦去上班,是不是很拉風呢?彷彿可以感受到辛校長,精神抖擻上班的樣子!
樸實幽靜的大道(現今新竹市東山街),正是通往新竹中學校門的石子斜坡路,載著辛校長的老舊三輪車,可能是當時這條大道上最華麗的交通工具。然而,辛校長體恤車夫辛勞,幾乎都會在大道口下車,與穿著卡其色制服的大光頭學子們,一起邁步向前!

前新竹市長許明財先生回憶「辛校長下了三輪車,從東山路延路撿拾垃圾到校門」,他相信許許多多的竹中人,都感染了這樣表裡如一的真誠性情,在當時物資缺乏時代,卻培育無數社會中堅、時代優秀人才。

校門前木棉夾道,好不幽靜,一九七五年,辛校長退休時,在學校親手種植幾棵木棉樹,邊種邊說:「我希望竹中每一位校友都像木棉樹,高高大大,樸實無華」。

現今,進入辛志平校長故居,右手邊是「黃包車1」車庫舊址,據辛三立2先生回憶,民國35年左右,是木造車庫,裡頭有備有絲絨坐墊與毯子的豪華黃包車,但是辛校長不曾坐過,後來政府收回改用「三輪車3」。木造車庫年久失修倒塌,才改建成磚造倉庫,而三輪車除了載校長上班之外,平時停放在新竹中學,辛校長方便學校師生有急事時可以使用!
(註1黃包車為兩輪車,前面由車夫推,又稱二輪人力車
(註2)辛三立先生為辛校長之子。
(註3)三輪車前面為腳踏車形式,由車夫騎乘載客




  


2015年3月3日 星期二

辛志平校長故居-和洋折衷風格

日本在明治時期結束了鎖國政策,開始導入西方住宅樣式,這段時期中上流階級的宿舍建築大體以「和洋並置式」及「和洋折衷式」為主,而較低階級的宿舍則與當時一般民宅類似,為空間規格較小的傳統日式住宅建築。台灣日式木造宿舍主要建造於日治時期的1895~1945年間,橫跨日本的明治、大正及昭和三個時期,住宅樣式也承接當時日本國內興起的住宅類型。

(辛志平校長故居空間配置圖)

和洋折衷式建築是以日式為主體,輔以西式格局以凸顯對外的空間如露台。一般以玄關為中心,左右設置西式的應接室及書齋。然而,也有些外觀全然是西式的建築,其屋內卻又鋪設榻榻米的和室,這類的建築也稱為和洋折衷式的建築。

辛志平校長故居是典型的和洋折衷式建築,玄關的右側為應接室,以前辛校長平日會在這裡會客,時常會有老師家長來探訪,更有些校友帶女朋友來請校長為他們提親或證婚;周末假日則是打橋牌,校長打的是複式橋牌會分兩 桌比賽,所以會在書齋旁的茶之間再開一桌,互相切磋牌技。                                                                              (第九屆校友探訪辛校長,出自無私與大愛)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李克承博士故居-日式木造屋精隨 台灣檜木

日治時期,台灣建造許多木造的日式官舍或是房舍,運用的是當時台灣富含的山林資源,而李克承博士故居就是用台灣檜木所構成的。

        (李克承博士故居房舍門窗及主要材料是台灣檜木構成。出自新竹市政府新聞稿。)

檜木,實為柏科、扁柏屬的植物,世界上種共有六種,當中就有兩種在台灣(1)19世紀末,歐洲植物學家來台進行森林資源調查,發現有五種針葉樹分布廣及全島,有特殊的香氣及色澤、材質佳,稱為「台灣五木」,其為紅檜、扁柏、台灣杉、香杉、肖楠,皆是台灣原生珍貴的樹種,又以紅檜及扁柏這檜木類的木材經濟價值最高,居東亞針葉樹中的第一位。

                     
台灣扁柏樹皮較厚、裂溝較深,所以俗稱「厚殼仔」,為台灣特有 () 種。台灣紅檜則樹皮較薄,樹皮裂溝淺,經常剝落,所以俗稱「薄皮仔」,為台灣特有種,耐蟻性與耐濕性較台灣扁柏強。
無論在光復前日人進行開採,設有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等諸林場,或是光復後國內振興經濟上,檜木都佔有重要的席位。檜木林,還有台灣扁柏林,其實它也是台灣過去山林產業經濟的重要見證。


(台灣紅檜。出自林務局官網,攝影者:劉思沂)    




六種檜木:台灣紅檜(台灣特有種)、扁柏(台灣特有變種)、日本花松、日本扁柏、大西洋雪杉、美國檜